人物
时段
朝代

別史類
故事類
目錄類
正史類
類書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禪宗部類
洞神部
太玄部
 往来长短脉者往来短数脉者往来急远

 大脉者往来满大也
上盛则气高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高作鬲
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
 新校正云按太素细作滑
涩则心痛
 上谓寸口下谓尺中盛谓盛满代 …… (第 002b 页)
 而至盛秋忿为冬怒言阴少而之壮也忿

 一为急言秋气劲急也○新校正云按全
  元起
本注暖作缓
以春应中规
 春脉耎弱轻虚而滑如规之象中外皆然
 故以春应中规
夏应中矩
 夏脉洪大兼之 (第 007b 页)
 绝谓暂断绝也
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皆左乳下脉动状也中谓腹中也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泄谓发泄○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无此
 十一字甲乙经亦无详上下文义多此十 …… (第 006b 页)
 足胫肿也
目黄者曰黄疸
 阳怫于上热积胸中阳热上燔故目黄也
 灵枢经曰目黄者病在胸
妇人手少阴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作足少阴 (第 012a 页)
 太阴受五日少阴受六日厥阴受则其义
 也○新校正云详上文是顺传所胜之次
 七字乃是次前注误在此经文之下不惟
 无义兼校之 全元起
本素问及甲乙经并
 无此七字直去之虑未达者致疑今存于
 注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
之期 …… (第 013a 页)
 渐微以馀藏尚全故期后三百六十五日

 内死此肾之藏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及甲乙经真藏来见来字当作未字之
 误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
不便项肩身热破䐃脱肉 …… (第 016a 页)
 自为其状至于手太阴也
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
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
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是所谓脉无胃气也平人气象论曰人无
 胃气曰逆逆者死
帝曰善
 新校正云详自黄帝问至此一节 全元起

 本在第四卷太阴阳明表里篇中王冰移
 于此处必言此者欲明王氏之功于素问
 多矣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 (第 018b 页)
 歃血饮血也
令合天道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令合天地
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
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
其方
 天光谓 …… (第 001b 页)
 生者也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
 其常也反此者病今脉细少气是为气弱
 体壮盛是为形盛形盛气弱故生气倾危
 ○新校正按 全元起
注及甲乙经脉经危
 并作死字 …… (第 007b 页)
 中部左右凡六诊也上部下部已不相应
 中部独调固非其久减于上下是亦气衰
 故皆死也减谓偏少也○新校正云详旧
 云中部之候相减者死八字按 全元起

 本及甲乙经添之且注有解减之说而经
 阙其文此脱在王注之后也
目内陷者死
 言太阳也太阳之脉起于 …… (第 009a 页)
 之上足太阴脉足太阴脉主肉应于下部
 手太阴脉主气应于中部是以下文云脱
 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新
 校正按甲乙经及 全元起
注本并云以左
 手足当去踝五寸而按之右手当踝而弹
 之 (第 010a 页)
全元起
注云内踝之上阴交之出通于
 膀胱系于肾肾为命门是以取之以明吉
 凶今文少一之字而多一庶字及足字王
  (第 010a 页)
 耳故气逆上则耳中鸣○新校正云详此
 上明三阳此言三阴今此再言少阳而不
 及少阴者疑此一阳乃二阴之误也又按
  全元起
本此为少阴厥显知此即二阴也
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
 心脾肝肺四脉争张阳并于上者是肾气 …… (第 007a 页)
 写误(㾓乌/玄切)骨节疼也
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

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
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
浮也
 新校正云按太素及 全元起
本云象心之
 大浮也
太阴藏抟言伏鼓也二阴抟至肾沉不浮也
 明前独至之脉状也○新校正云详前脱
 二阴 …… (第 008a 页)
 甲乙为木东方干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甘性和缓○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肝
 苦急是其气有馀
心主夏
 以应火也
手少阴太阳主治
 少阴心脉太阳小肠脉心与小肠合故治
  …… (第 009a 页)
 丙丁为火南方干也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酸性收敛○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心
 苦缓是心气虚
脾主长夏
 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于中以长
 而治故云长夏○新校正云按 (第 009b 页)
全元起

 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
 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王
 六月也
足太阴阳明主治 …… (第 009b 页)
 论曰辛甘发散为阳也平人气象论曰藏

 真散于肝言其常发散也
用辛补之酸写之
 辛味散故补酸味收故写○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用酸补之辛写之自为一义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
持于春起于夏
 如肝例也
禁温食热衣 …… (第 012b 页)
 肝性喜急故食甘物而取其宽缓也○新

 校正云详肝色青至篇末 全元起
本在第
 六卷王氏移于此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小豆作麻
犬肉李韭皆酸
 心性喜缓 (第 023b 页)
 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孙思邈云邪入于阳
 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传
 则为癫痉邪入于阴传则为痛瘖 全元起
 云邪已入阴复传于阳邪气盛府藏受邪
 使其气不朝荣气不复周身邪与正气相
 击发动为癫疾邪已入阳阳今复 …… (第 007b 页)
 不同今具载之

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随所之而为疾也之往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云阳入阴则为静出则为恐千金
 方云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于阳病怒
是谓五乱○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
长夏 …… (第 008a 页)
 言针之道有若高悬示人彰布于天下者
 五矣而百姓共知馀食咸弃蔑之不务于
 本而崇乎末莫知真要深在其中所谓五
 者次如下句○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馀
 食作饱食注云人愚不解阴阳不知针之
 妙饱食终日莫能知其妙益又太素作饮
 食杨上善注云黔首共服 …… (第 021a 页)
 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针但言砭石

 尔当制其大小者随病所宜而用之○新
 校正云按 全元起
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
 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
 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名之针
 石言工 …… (第 023a 页)
 时之盈缩尔然其未发则如云垂而视之
 可久至其发也则如电灭而指所不及迟
 速之殊有如此矣○新校正云按甲乙经
 □作瞬 全元起
本及太素作眴(□音/舜)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
 手动用针心如专务于一事也针经曰一
 其形听其动静而知邪 (第 025a 页)
 谓得天时也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候日迁移定气所在南面正立待气至而
 调之也
故日月生而写是谓藏虚
 血气弱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藏作
 咸藏当作减
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络亦为经误血气盛也留一为流非也 …… (第 003b 页)
 至也

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
 言不可取而取失时也○新校正云按全
  元起
本作血气已虚尽字当作虚字之误
 也
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
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 (第 017b 页)
 以反證故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
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久病血气衰脉不当实大故不可治○新
 校正云详经言实大病久可治注意以为
 不可治按甲乙经太素 全元起
本并云可
 治又按巢元方云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 (第 006b 页)
 随脉络之所生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胆作骨 (第 003b 页)
元起
注云
 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
 之气所荣故言主于骨甲乙经太素等并
作骨
其脉循胁络于耳故 (第 003b 页)
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
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以病在表故可汗也○新校正云按全元
 起本藏作府 元起
注云伤寒之病始入皮
 肤之腠理渐胜于诸阳而未入府故须汗
 发其寒热而散之太素亦作府 …… (第 003b 页)
 寒所制故为病曰温阳热大盛寒不能制
 故为病曰暑然暑病者当与汗之令愈勿
 反止之令其甚也○新校正云按凡病伤
 寒已下 全元起
本在奇病论中王氏移于
 此杨上善云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
 为温病冬伤于寒甚者夏至以后发为暑
 病 …… (第 007a 页)
 壮热病手足躁经无所主治之旨然补足

 太阴之脉当于井荣取之也○新校正云
 详足太阴 全元起
本及太素作手太阴杨
 上善云手太阴上属肺从肺出腋下故胸
 胁痛又按灵枢经云热病而胸胁痛手足
 躁取之 (第 015a 页)
 言不知谁为元主邪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
寒如从水中出
 言自由形气阴阳之为是非衣寒而中有
 寒也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无如火二字太素 …… (第 007b 页)
 犹居也
此令人汗空疏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作汗出空疏甲乙
 经太素同
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
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 …… (第 012b 页)
 贯脊属肾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

 中以其贯脊又不正应行穴但循膂伏行
 故谓之伏膂脉○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
 二日甲乙经太素并同伏膂之脉甲乙经
 作太冲之脉巢元方作伏冲 …… (第 014a 页)
 作膜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
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
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曰作者奈何岐伯曰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及甲乙经太素自 …… (第 014b 页)
 瘅热也极热为之也(瘅徒/干切)
帝曰夫经言有馀者写之不足者补之今热
为有馀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
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馀不足之
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
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言何暇不早使其盛极而自止乎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及太素热作气(熇/火)
 (妖/切) …… (第 017a 页)
 先热欲饮也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
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
极则复
 复谓复旧也言其气发至极还复如旧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疟者风寒之暴气
 不常病极则复至 全元起
本及太素作疟
 风寒气也不常病极则复至至字连上句
 与王氏之意异
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 (第 018a 页)
 衰谓病衰退也复反入谓入肾阴脉中
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
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
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

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
气不及于阴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及太素作不反之
 阴巢元方作不及之阴
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
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 (第 022a 页)
 先寒寒极则生热故后热也暍音谒
热止汗出难已
 热生是为气虚热止则为气复气复而汗
 反出此为邪气盛而真不胜故难已○新
 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并甲乙经太素巢元
 方并作先寒后热渴渴止汗出与此文异 …… (第 001b 页)
 先其发时真邪异居波陇不起故可治过
 时则真邪相合攻之则反伤真气故曰失
 时○新校正云详从前疟脉满大至此全
  元起
本在第四卷中王氏移续于此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
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 …… (第 010a 页)
   气厥论篇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

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肝藏血然寒入则阳气不散阳气不散则
 血聚气涩故为痈肿又为少气也○新校
 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肾移寒于脾 (第 013a 页)
元起

 云肾伤于寒而传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
 则结为坚坚化为脓故为痈也血伤气少
 故曰少气甲乙经亦作移寒 …… (第 013a 页)
 则入于内内裂则痛入于肠胃则泄痢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
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

受之
 以当用事之时故先受邪气○新校正云
 按 全元起
本及太素无乘秋则三字疑此
 文误多也
帝曰何以异之
 欲明其證也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第 018b 页)
 布叶谓布盖之大叶○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及太素而上焦不通作两焦不通又王
 注肺布叶举谓布盖之大叶疑非 全元起

 云悲则损于心心系急则动于肺肺气系
 诸经逆故肺布而叶举安得谓肺布为肺
 布盖之大叶
恐则精却却则上 (第 008a 页)
 本故病则善言风盛则昏冒故不爽慧也
 三刺其处腰痛乃除○新校正云按经云
 善言嘿嘿然不慧详善言嘿嘿二病难相
 兼 全元起
本无善字于义为允又按甲乙
 经厥阴之脉不络舌本王氏于素问之中
 五处引注而注厥论与刺热及此三篇皆
  …… (第 005a 页)
 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此经刺法也
 今则取其结络大如黍米者当黑血箭射
 而出见血变赤然可止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云有两解脉病源各异恐误未详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

 足少阳之别络也并少阳经上行去足 …… (第 006b 页)
 甲乙经作六呼

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复溜主之取用飞阳注从腰痛上寒不可
 顾至此件经语除注并合朱书○新校正
 云按 全元起
本及甲乙经并太素自腰痛
 上寒至此并无乃王氏所添也今注云从
 腰痛上寒至并合朱书十九字非王冰之
 语 …… (第 016b 页)
 沐发中风舍于头故曰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餐泄
 风在肠中上熏于胃故食不化而下出焉
 餐泄者食不化而出也○新校正云按全
  元起
云餐泄者水谷不分为利 …… (第 022a 页)
 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
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新校正云按全
  元起
本及甲乙经致字作故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
其病能
 诊谓可言之證能谓内作病形 (第 022b 页)
 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也
 小便既涩太阳之脉不得下行故上烁其
 脑而为清涕出于鼻窍矣沃犹灌也○新
 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内痛二字作两髀 …… (第 005a 页)
 越性则受其邪此言六府受邪之为痹也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
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

肌绝痹聚在脾
 淫气谓气之妄行者各随藏之所主而入
 为痹也○新校正云详从上凡痹之客五
 藏者至此 全元起
本在阴阳别论中此王
 氏之所移也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从外不去则益深至于身内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帝 …… (第 006a 页)
 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

主身之筋膜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膜者人皮下肉
 上筋膜也
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所主不同痿生亦各归其所主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 (第 012b 页)
 之所聚也太阴者脾脉阳明者胸脉脾胃
 之脉皆辅近宗筋故云太阴阳明之所合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前阴者宗筋之所
 聚作厥阴者众筋之所聚 全元起
云前阴 …… (第 002b 页)
 胻急挛心痛引腹也太阴之脉行有左右
 候其有过者当发取之故言治主病也○
 新校正云详从太阴厥逆至篇末 全元起
 本在第九卷王氏移于此
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以其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故
 如是 (第 008b 页)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云谵言者气虚独言
 也谵音俨 …… (第 008b 页)
 不可以俯仰脉不相应恐古错简文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手阳明脉支别者从缺盆上颈手少阳脉
 支别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故如是○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痓作痉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二十七 (第 010b 页)
 言也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馀以成其疹

 疹谓久病反法而治则胎死不去遂成久
 固之疹病
然后调之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无此四字按
  全元起
注云所谓不治者其身九月而瘖
 身重不得为治须十月满生后复如常也
 然后调之则此四字 (第 008a 页)
全元起
注文误书
 于此当删去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
 妊娠九月筋骨瘦劳力少身重又拒于谷 …… (第 008a 页)
 亦谓热也胆汁味苦故口苦○新校正云

 按 全元起
本及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
 字详前后文势疑此为误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灵兰秘典论曰肝者 …… (第 013a 页)
 新校正云详此十五字旧作文写按甲乙

 经太素并无此文再详乃是 全元起
注后
 人误书于此今作注书
太阴脉细微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
为何病
 癃小便不得也溲小便也颈膺如 (第 014a 页)
 不行化故坚而结然肾主水水冬冰水宗
 于肾肾象水而沉故气并而沉名为石水
 ○新校正云详肾肝并沉至下并小弦欲
 惊 全元起
本在厥论中王氏移于此
并浮为风水
 脉浮为风下焦主水风薄于下故名风水 …… (第 003a 页)
 太阳受寒血凝为瘕太阴受寒气聚为疝
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二阴少阴也二阳阳明也○新校正云详
 三阳急为瘕至此 全元起
本在厥论王氏
 移于此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
 外鼓谓鼓动于臂外也
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
 肝脉小缓 …… (第 004a 页)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颓土作委土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
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如颡中之悬雍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悬雍作悬离元起注云悬离者言脉与
 肉不相得也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
五藏菀熟寒热独 (第 008b 页)
 心在气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肝在气为语○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并
 甲乙经语作欠 (第 004a 页)
元起
云肾伤则欠子母相
 感也王氏改欠作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𡁲
 肾在气为嚏○新校正云按 (第 004a 页)
全元起
本及
 甲乙经六日作三日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肺在气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第 004a 页)
 脾在气为吞○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及
 甲乙经十日作十五日刺中五藏与诊要
 经终论并四时刺逆从论相重此叙五藏
 相次之法以所生为次甲 (第 004b 页)
乙经以心肺肝
 脾肾为次是以所克为次 全元起
本旧文
 则错乱无次矣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胆气勇故为呕○新校正云按诊要经终
 论刺中胆下又云 (第 004b 页)
 正指直刺针无左右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

 检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为神使中外易
 调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跗之作低胻太素
 作付之按骨空论跗之疑作跗上
举膝分易见也
 三里穴名正在膝下三寸胻外两筋肉分
  …… (第 008a 页)
 交会气通相生无替则律之象○新校正
 云按别本气一作度
人齿面目应星
 人面应七星者所谓面有七孔应之也○
 新校正云详此注乃 全元起
之辞也
人出入气应风
 动出往来风之象也
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 (第 009b 页)
 也

九窍三百六十五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无此七字
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
候发毋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
馀不足应之二地一 …… (第 011a 页)
 字今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
   长刺节论篇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
 藏犹深也言深刺之故下文曰○新校正
 云按 全元起
本云为针之无藏字
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皮者针之道故刺骨无伤骨肉及皮也
阴刺入一傍四处 …… (第 011b 页)
 门穴也○新校正云按释音皮𩩻作皮䯏
 是䯏误作𩩻也及遍寻篇韵中无𩩻字只
 有䯏骨端也皮䯏者盖谓齐下横骨之端
 也 全元起
本作皮 (第 013b 页)
元起
注云齐傍埵起
 也亦未为得髂口亚切䯏光抹切 (第 013b 页)
 之故云脉之部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
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脉行皮中各有部分脉受邪气随则病生
 非由皮气而能生也○新校正云按甲乙
 经不与作不愈 全元起
本作不 (第 004b 页)
元起

 言不与经脉调和则气伤于外邪流入于
 内必生大病也
帝曰善
   经络论篇 …… (第 004b 页)
 之间髓液皆溃为脓故必败烂筋骨而不

 得屈伸矣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内缩筋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作寒肉缩筋
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
大寒留于溪谷也
 邪气盛甚真气不荣髓溢内消故为是也 (第 030a 页)